★教養好書推薦: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

分類:6.2媽媽書分享

小雨麻的書稿交了之後,終於有時間看點、寫點自己喜愛的書啦!(撒花)

在這段伏蟄的日子裡,有機會和幾位貴人聊起育兒觀點,謝謝繪本作家陳致元很鼓勵我多分享一些和小雨之間的小故事,謝謝我的人生導師鄭月寶帶給我生命許多思考與啟發也鼓勵我多多寫下,謝謝出版工作人員鼓勵我多寫這方面的文章,只是,對於親子之間的相處或片段,我一直有種戒慎恐懼之感,我個人只是一位龜毛和細心一點的媽媽,既不專業、而且還在學習,實在很擔心誤人子弟。

我有時候會想,那些愛指導人家如何訓練幼子讀書認字的路人,有一天發現孩子上學之後成績並不特別突出,他自己、孩子、和聽者會有怎樣荒謬的感覺?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我分享我教小雨怎樣的學習方法,可是有一天她決定把這些通通放下、從教室出走,那對於我倆會有怎樣的衝擊?我不禁想起很多年前的知名作家林清玄,他對於眾多讀者的鼓勵與孜孜不倦的教誨最終卻在自己的感情經驗中脫軌而嘎然劃下句點。

能不能就讓分享,只是那麼純粹的分享呢?
開心的也好,傷腦筋的也好,有點難過的也好,沒有爭辯或指責對錯,沒有筆戰,如果分享都只是純粹的分享,那該是多自在的世界。

桑德爾在《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一書中提及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兩面,『接受的愛』和『轉化的愛』。
「接受的愛是肯定孩子的本質;反之,轉化的愛則是追求孩子的福利。」
這兩種愛會互相牽制,接受的愛多一點,轉化的愛就會少一點;轉化的愛多一點,接受的愛就會少一點。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懈怠到只對孩子照單全收,這樣的親情就太放任無為。」
但是「近來過度野心勃勃的父母很容易在轉化的愛上得意忘形——從孩子身上敦促和要求各式各樣的成就,以追求完美。」

我很不愛鷹派或虎派的教育方法,也不愛跟人家爭辯孩子的教養方式,也不愛汲汲營營於下指導棋,在這樣的心念下,遇到這本書,我有一種千里遇知音的感覺。

是哪本書?
《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

作者是一位華裔女性,生父母是黃種人、在台灣,養父母是白人、在美國,她自幼在美國長大,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南美洲待過一段時間,也遊歷於世界各國。由於這樣的經歷,在她有了孩子之後,藉由觀察並發現南美洲、亞洲很多家庭並不是因循著美國那套對孩子最有益的方式養育孩子,但是孩子還是平安健康長大、而且沒有比較不快樂,甚至競爭力也不見得比較低。這燃起作者研究各民族傳統育兒方式的熱情。

有一點點像小雨麻之前一直呼籲的,教養不是二元論、沒有正確答案,如果有一個門派斬釘截鐵告訴父母,「妳非這麼做不可!」或許我們得質疑那門派背後的動機。

作者收集了許多案例,帶給我不同的省思。

比方說很多英美研究要孩子在九點、最慢十點之前進入熟睡,但是在阿根廷,小孩晚睡並沒有對智育或身高發育造成損害,因為很多家庭活動在晚間九點十點才開始,孩子為了融入家族親情交流,很自然就晚睡、早上也晚起,晚上活動還沒結束?沒關係,這些孩子隨時隨地都能睡去,父母記得帶回家就好。如果堅持要讓孩子早睡,不僅會讓當地人覺得你格格不入,大人失去社交機會,孩子也同樣失去和同齡孩子交友的機會。在美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也許會請到府保母到家裡陪孩子一晚,但是在阿根廷,孩子是和父母一起活動,這在當地才是「重視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員」的表現。

說到睡眠,我不禁想起最近這期《親子天下》的統計,很多孩子覺得「爸媽很晚睡、卻要我早睡」,有高達四成四的小學生為大人說一套做一套感到忿忿不平。不禁感到莞爾,想起我也曾經是那忿忿不平的其中一份子,正好做個自我提醒,我還是和小雨睡眠同步為好。

在肯亞,婦女完全不用嬰兒推車,她們利用蕾索背著孩子就能上天下地。作者去請教了專家,意外發現背著孩子比起讓孩子坐推車,有更多正面的發展。

「研究證實,藉由搖擺、旋轉和其他動作來刺激前庭系統,對於警醒度、視覺警覺度和追蹤行為、動作發展和反射發展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有些研究顯示,刺激前庭覺能提升認知技能和母親與新生兒的依附關係。
……寶寶的頭部會隨著母親的行動而左右搖擺,譬如在她彎腰播種時,寶寶就會受到大量的前庭覺刺激,比待在『置兒箱』時多很多。置兒箱的移動都是四平八穩的,事實上,大部分人都不希望這個箱子傾倒,以免孩子掉出來。
……前庭覺受到的刺激愈多,愈能促進姿勢發展。這種發展會影響孩子坐、爬、走的能力,終而左右一個人在生活中所需的動作技能。如果你想要滑雪、溜冰、跳舞或打網球,就需要手眼協調性和姿勢控制力。」

我想起身邊見過幾位孩子跌倒時很容易以嘴部碰到地板,造成唇齒受傷,不曉得多刺激前庭覺能否為這些孩子的肢體協調帶來幫助呢?如果孩子已經讓人背不動了,要怎麼刺激前庭覺?搖搖馬、盪鞦韆、溜滑梯都是可以刺激前庭覺的遊戲。

肯亞媽媽除了愛把孩子背在身上之外,還愛訓練孩子的肢體動作。

「充分證據顯示非洲新生兒比歐美新生兒更快學會站立和行走。當地的孩子比一般歐洲家庭的嬰孩至少早一個月學會坐、站和走。主要原因在於有80%的母親刻意教孩子這些技能。
……美國父母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喝足,他們就會長大,自然而然會獲得動作技能,但很多非洲國家的母親相信孩子的動作技能得要人教,教了才會。」

我想起肯亞人經常在國際馬拉松比賽名列前茅,除了當地高山氣候有助於增加肯亞人在平地的紅血球與血氧量之外,肯亞媽媽愛鍛鍊孩子肢體動作不曉得能不能算是一個功勞?

還有關於做家事。

馬雅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訓練孩子做家事,他們把孩子納入大人的日常生活裡,是生活的一份子,和西方「在孩子友善的環境下」為孩子找份差事,兩者動機與結果截然不同。

「當地家庭相當重視分擔家務的價值。兩、三歲的幼兒就會開始餵雞或洗衣服,年僅五歲的小朋友會照顧弟妹、幫他們洗澡、餵奶,不用上學的時候就幫忙看著弟妹。小女生幫媽媽洗衣服和做玉米餅,小男生陪爸爸購買能帶到大城鎮兜售的商品。
……分擔家務不僅讓孩子為家庭盡一份心力,同時讓他們明白長大後要勤奮工作。西方社會的孩子從玩耍中學習的社交技能——例如如何相處、解決問題或溝通性別角色——這個村落的家庭則一直透過勞動來學習。雖然勞動無法像遊戲那樣激發創造力,但是孩子從中學習賴以維生的技能時,會覺得自己能幹有用,這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會參與大人平日生活的諸多文化裡,這些孩子似乎比較穩重、安定。我想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身上扛的擔子,而是因為他們有歸屬感,而且覺得自己很有貢獻,有能力為大人分憂解勞。」

甚至有一個研究發現,
「要預測一個年輕人二十五歲時有多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們在三、四歲時有沒有幫忙家務。」
「父母讓孩子做家事,會讓孩子培養一輩子受用的特質:責任感、做事能力、自立和自我價值。」

我想起中文也有這麼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孩子的人格特質,大約就是孩子長大的氣質。如果這句話是真的,我似乎可以為小雨的未來少擔很多心,這麼推演回來,在孩子生命頭三四年的陪伴,真是太值回票價。

書裡還有很多有趣的研究與討論,
為什麼中國人愛早早戒尿布?怎麼戒?
為什麼亞洲人愛讀書?怎麼教?
為什麼日本人讓孩子自己解決爭端?
為什麼玻里尼西亞人鼓勵孩子自己玩?
法國人如何從小建立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

書裡通通有!

作者很有智慧,她不帶有批判的色彩,只是陳述各種理由與原因,以及結果。在最後的章節裡,作者力勸「爸媽放輕鬆」,因為這些實例與觀念應該帶給我們的不是壓力,而是力量與鼓舞。

可不是嗎?讓教養書為媽媽們充電,帶給我們力量,然後讓我們繼續在育兒之路上挺進,這樣互相打氣不是很好嗎?

【相關書單】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
作者:邁可.桑德爾
譯者:黃慧慧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6日

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
作者:梅齡.霍普古德
原文作者:Mei-Ling Hopgood
譯者:許妍飛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31日

親子天下44期 數學的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小雨麻 小雨麻

小雨麻(筆名)
著有《小雨麻的副食品全紀錄》、《小雨麻的100道馬克杯料理,上桌!》、《小雨麻極簡育兒提案》等暢銷書。目前一家旅居加拿大。最新著作《開始動就對了!跟著小雨麻健身也健心》新上市!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