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手記》如何把新生兒介紹給小哥哥、小姊姊?(上)懷孕前可以做的準備
寫網誌這些年來,一直都有讀者寫信給小雨麻,想知道「最近因為有(or懷)二寶造成大寶行為失序,如果是小雨麻會怎麼做呢?」
當時我沒有辦法回答假設性問題,畢竟沒有真正遇到這樣的狀況,也能難給出實用的建議。
直到自己真的懷了小風妹妹,才漸漸明白要迎接二寶所需面對的另一種忐忑:
小雨能夠理解小寶寶在一歲以前,既不是洋娃娃也還不是她想像中的玩伴嗎?
身旁有些孩子,從媽媽懷孕開始,就敏銳地感受到媽媽的變化,進而出現不同的異常行為,小雨會不會也這樣呢?
小風出生後,小雨會不會出現不安全感,甚至出現退化行為呢?
我坐月子的時候,小雨會不會不習慣媽媽那麼長時間不在家?
兩個孩子爭執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妥當?
當面對多事的路人,對小雨發出「有小寶寶之後,爸爸媽媽就不愛妳了,妳失寵了!」類似這樣的玩笑話,我該如何處理?
當親友表現對小寶寶的關愛時,小雨心裡會不會不是滋味呢?
我回想著母女這段時間做的各種準備,試著慢慢寫下心得,僅供參考。
在寶寶出生前,甚至在媽媽懷孕前,就先幫大寶做好心理準備。
從有生二寶的念頭開始,我就決定多跟小雨講未來真真實實會面對到的情況,因為母女相處這幾年來,我知道小雨是個需要心理準備的孩子,不論什麼事,只要事前的心理準備做足,小雨就能有很大的彈性,反之,沒有心理準備,小雨很有可能會出現一時難以接受的反應。(其實很多大人也需要心理準備,只是我們很容易忘記同理孩子。)
因此,從懷小風前開始,一直到現在,我持續性地與小雨討論了許多從媽媽懷孕、到小風出生後不同階段時,小雨可能會見到的情況,包括:
媽媽害喜、安胎期間,小雨可能會感到媽媽的陪伴變少了,具體上包括上下學接送、說故事、出遊的頻率都會減少;
媽媽從生產到坐月子,會在醫院住一段時間,小雨可能不太習慣,但是阿嬤和爸爸有時間時,可以帶小雨去醫院看媽媽和小風妹妹;
新生兒回家後,全身柔軟的寶寶需要全家人的溫柔守護,寶寶的哭聲是她的語言而不是故意的吵鬧;
寶寶從爬行階段起,開始會想跟小雨姊姊玩,但是因為大小肌肉和認知不足,可能會造成小雨姊姊生活上的困擾,比如說撕繪本、干擾畫圖、破壞積木作品或玩具等;
寶寶有口欲期,小雨姊姊沒有收好的玩具不但可能會沾滿口水,還可能造成小風妹妹的危險;
寶寶的抵抗力弱,我們每個人從外面回家,一定要將全身衣服換成乾淨衣服,並將雙手用肥皂洗乾淨,才能保護小風健健康康的……
也許會有人認為,「講這麼多孩子也不懂。」
我想,這或許就要討論到所謂「理想的出生間距」,怎樣的間距理想?對於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對於四歲的小雨姊姊來說,她甚至已經知道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差異,兩者住院分別住幾天?寶寶從哪裡出來?剖腹的肚皮要切開多少層?現在剖腹的切割方向等等,都早在影片與遊戲中帶給她正確的認知,所以她懂多少?我相信,我們講得越多,她就能懂越多。
盡量在懷孕前就完成大寶的離乳、如廁、上幼兒園適應過程。
懷了小風以後,常會有人為我做種種擔心,比如說:
「孩子年紀差這麼多,以後上下學接送比較麻煩,不能一次接完!」
「年紀大才生孩子,體力會差很多喔!」
醫生也告訴我,「為什麼要拖到成為高齡產婦呢?」
在親職作家汪培珽的「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裡也建議及早生,不然等發現需要的時候,「都有那麼一點晚了。」
我很感謝身邊親友的善意提醒與關心,但是,懷有小風之後,再設想到時間倘若往前推移一兩年,我想我不會這麼從容。(體力不足的部分,我很努力藉著運動克服。)
怎麼說呢?
一般認知會認為兩三年的孩子間隔是理想的,但是,對於兩三歲的小雨來說,有幾件重要的大事,包括兩歲半的離乳、兩歲三的如廁、三歲半的上幼兒園適應過程,這三大過程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感受,都特別需要親人的陪伴與協助,倘若我在那時害喜或需要安胎,小雨便可能必須被迫離乳,如廁練習也可能遇到更多挫折,「因為媽媽懷寶寶,所以要我去上學……」孩子如果因為這樣的想法,而出現行為異常,我也不會感到奇怪。
正因為這三大過程,都已經在我懷小風妹妹之前完成,所以懷孕的時候,我能夠更專心照顧自己和腹中的寶寶,小雨不需要面對這些階段發展的挫折,我也無需為此煎熬難受。
喔,對了,還有兩三歲正好是「貓狗嫌」的叛逆期,在小雨四歲才懷孕,能充分享受她的體貼與懂事,我覺得也是這時懷孕的一大樂事。懷孕後,小雨總是很細心地觀察我是不是不舒服?小風妹妹的胎動如何?當我進廚房忙,小雨總是主動就來參與她適合做的工作;當看到我晾衣服,小雨也會主動就來幫忙拿取衣服、用衣架架上衣服;折衣服的時候,小雨不但折得很漂亮,也會要求自己歸位。您說,這不是很美妙?!
我覺得生二寶這決定除了晚到生不出來之外,其實並沒有年齡間隔太晚的問題,套句家中長輩說的「長大以後,這些年齡差距造成的差異都會消失。」要生不生?對我們來說本來就是需要考慮很久才能做的決定。經濟能力夠不夠?在人力安排上會不會太勉強?大寶需要為此犧牲她最愛的母乳嗎?等等……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寫下。總之,我的看法是,越是對於一家子都沒有勉強,二寶加入的生活越能順利。
再聊出生間距,看看專家怎麼說?
小雨麻稍微整理在「嬰幼兒發展與保育」一書的說法,提供讀者參考:
1.小孩間距一歲半以內,幾乎和照顧雙胞胎一樣消耗體力與精神,對於父母來說不見得是能夠容忍的程度。
2.大部分幼兒在兩歲到兩歲半之間,已建立自主進食與就寢習慣,也開始想接受如廁訓練、可以發展團體活動、能進入托兒中心或類似的團體,也嘉惠父母,讓父母能專心照顧新生兒,因此兩三歲的間距可使家中每一成員都受益。
3.四五歲至七歲的孩子,能參與照顧新生兒的工作,小寶寶對年長兄姊會有崇拜感,並會飢渴地學習兄姊。
延伸閱讀:
《育兒手記》如何把新生兒介紹給小哥哥、小姊姊?(上)懷孕前可以做的準備
《育兒手記》如何把新生兒介紹給小哥哥、小姊姊?(中)在懷孕期間可以做的準備
《育兒手記》如何把新生兒介紹給小哥哥、小姊姊?(下)寶寶出生後可以做的準備&相關繪本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