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收到讀者來信,提及膝蓋受傷診治的過程,舉凡遇到的骨科醫師態度總趨向保守,能不動就不動,而復健科醫師就會建議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些運動,有助復原。
感謝讀者分享,收到這訊息,於我來說是很好的提醒。正因為已經不是青春無敵的小女孩,我們在運動的過程,更應該做好完整的暖身與收操,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將自我察覺的雷達開到最靈敏,充分感受運動過程與結束的感覺,是舒服?還是不舒服?是痠?還是痛?適合熟齡的運動安排,應該是運動完覺得舒服、暢快、或有輕微痠感。
我從減法生活實踐中,獲得這份名為自我察覺的禮物。又從穩定運動的習慣中,把自我察覺雷達的靈敏度升級了。
以前怎麼吃都無感,最多就是對味精或過敏原過敏。
但現在不同了,我充分體會到「食物是身體的燃料」。
只要入口是自然的、未加工過度的食物,運動時都能感受到源源不絕的能量,但若吃了美味卻含有反式脂肪、人造香精與色素的精緻零食,運動的時候只會覺得慘——跑步跑不動,硬跑還容易肚子痛。重訓更慘,動輒喘吁吁,力量也不如平日,能舉起的重量變輕,能完成的組數也減少。貪食的代價值不值?我總要放到天秤兩端再三掂量。
這些經驗帶給我新的領悟:
若想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品質如何?
去運動就對了!
運動就是檢測飲食的最佳工具,一測便知,不用花錢,而且隨時可測。
若用建築物的結構力學來比喻人體,關節是樑柱交界處,骨頭就如混凝土,肌肉與肌腱就如鋼筋,它們各司壓力與張力。樑柱交接處需要更多周圍的鋼筋補強,才能確保力量的傳遞。
一根堅固的柱子,最好四週都有箍筋與直筋,若局部太弱,當外力發生,就會發生應力集中與崩裂。
一棟穩固的建築物,最好從頂層到底層都沒有弱點,若局部太弱,當外力發生,弱點樓層就是會崩塌的地方。
而我們入口的食物,恰恰是蓋房子的材料。
《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一書指出,「35歲是骨質高峰」,若不注意,之後骨質就如肌肉開始節節敗退。像危樓一樣,將不知何時、在何處發生倒塌。
這本書有什麼特色呢?
1.作者為成大醫院骨科醫師戴大為,書寫筆法宛如循循善誘的良師,將艱澀的醫學知識與衛教轉化為易懂的文字,告訴我們肌肉經常和骨質連動,教我們如何檢測、怎麼吃、怎麼動,才能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可謂「上醫醫未病。」
2.書裡清楚告訴讀者怎樣的運動對骨質有效?怎樣的運動無效?有助讀者避免做無用功。更吸引我的是,這本書裡還分享了居家就能練的肌力運動,動作不會太難。
3.在治療方面,也提供了骨鬆的用藥建議,對於骨鬆治療者,讀來一定更有概念、更為安心。
4.圖文並茂、版面好讀,若讀者沒時間,書裡的重點也整理得很清楚,一目瞭然。每天睡前看一點,這本書可能就是幫我們走向不同人生交叉點的救命索。
在加拿大和澳洲,骨質疏鬆的居家治療處方其中之一就是肌力運動。終於現在臺灣也有骨科醫師呼籲民眾在醫學治療之外,也要從飲食與肌力運動多管齊下,維持強健的骨質。骨質和肌肉一樣用進廢退,我們能感覺到肌肉的有力與無力,卻無法感覺到骨質的健康或不足,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常常已經太晚。加拿大研究發現熟齡跌倒造成骨折的病例中,只有五分之一知道自己骨質疏鬆,也就是五位中有四位不知道。比例驚人之高啊!
推薦這本書給對肌力訓練猶豫不決的讀者。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