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書摘》小雨麻看『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媽媽不抓狂,寶寶好聽話』
最近的教養書出版市場熱絡,
有些過氣的作家也在這一片風潮之中摻了一角,
還有些人看不下去而提出這是新手父母的『焦慮』。
其實,我覺得這還是因人而異。
如果原本沒有大量閱讀的習慣,
只是為了讓自己當好父母的角色而閱讀,
深恐錯過任何一種說法,
那麼或許會有焦慮的成分存在。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
誰不是準備當父母或者當上父母,才學著當父母呢?
如果為了讓自己當父母時,
當得更上手、當得更為順利、當得更沒有遺憾,
只是以『追求自我成長』的心態來學習,就被貼上『焦慮』的標籤,
那麼我覺得提出這樣說法的人也未免太主觀、太過偏頗、太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
願意主動追求心靈成長的人,應該受到鼓勵才是。
再從另一種角度來說,願意藉由閱讀來追求成長,
不可否認地,
這表示我們的國家教育讓許多國民養成了願意閱讀、主動追求成長的習慣,
這更是一樁可喜之事。
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我認為這是因為,在新生命初到人間之時,
父母的確有許多功課需要學習,
這時候有前輩引導、或者有書可以參照學習,
不可否認的確是一種很容易快速學習、快速上手的方法。
有了第一胎的經驗,不管是誰都會找出對自家最為合適的養育之道與經驗,
在第二胎過後,自然就不需要再那麼樣的費心研究新方法了。
因為應該知道的育兒經驗與方法,已經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或常識,
再加上有了更多孩子之後,事實上父母獨處的時間也會更為侷促,
就算想要每天大量閱讀,也不見得找得到時間。
我個人以為,這便是傳說中的『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句話背後的真意。
其實我也是個愛看教養書的媽媽。
我不認為這是一種焦慮,事實上我也不會為此感到壓力或焦躁。
原本就有大量閱讀習慣的我,
在有孩子之前,
我看大量的純文學、讀詩、藝術、建築、歷史、科普、理財、行銷、旅遊,
甚至漫畫、美妝、時尚流行也都看,
這是我原本就存在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一種快速學習的最短途徑,
每一位作者付出許多的時間,寫下人生的淬煉,
透過讀一本書的時間,我可以學到作者付出多年學到的人生經驗,
這是一套很值得也很划算的學習方法。
只不過有了孩子之後,我的書單增加了教育、健康與食譜的領域,如此而已。
從小雨還在肚子裡的時候,
小雨麻就喜歡看網路上前輩的心得、跟身邊前輩媽媽討教育兒經,
也喜歡請人開書單給我看。
有一位孩子已經跟我一樣大的長輩,
非常欣賞洪蘭女士的觀念,當時的我濛濛懂懂地聽著。
我自己的公公婆婆都是自教育第一線退休的老師,
有時候婆婆也會跟我分享三個孩子的個性、教養方法、與影響。
身邊一位前輩媽媽,孩子很小就睡過夜了,看起來有孩子的生活輕鬆又愉快。
身邊另一位媽媽,孩子已經一歲多了,
這位媽媽長時間睡眠不足,半夜還是要起床哄孩子,看起來疲憊不堪。
身邊有媽媽餵母奶餵得很順利,每次遇到,我都會巴著前輩詢問秘訣。
身邊有媽媽餵母奶餵得很辛苦,我也會聽聽看,試著理出一些原因。
大概是因為我很好奇、很願意學習,所以從身邊聆聽、學習、歸納了一些經驗,
我從沒有預想過孩子出生之後,我的育兒生活會是辛苦掉淚還是輕鬆愉快。
生完孩子,大約經過一個半月,
一方面產後身體復原了,一方面也與寶寶階段的小雨互相磨合出一套相處方法。
自此之後,這些曾經與前輩討教過的育兒經驗,我發現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當小雨七週大,睡過夜之後,我每天睡眠充足,更有體力開心地帶著小雨認識世界,
而小雨也每天早上都以迷人的微笑迎接我,以及迎接一早的陽光。
當小雨五六個月大開始,我摸索著嬰兒手語配合口語和小雨溝通,
小雨七個多月大開始會比『喝奶』手語之後,她再也沒有為表達喝奶一事哭泣,
後來小雨又學會『吃』、『睡覺』等嬰兒手語之後,她的情緒更為穩定。
我這才知道,嬰兒的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語言,
其實寶寶的哭聲都有各種線索,有經驗的保母聽得出來差異,
身為新手媽媽的我,如果不是因為嬰兒手語,我可能每天都為著孩子的哭泣疲累不已。
媽媽可能因為不明白孩子的哭泣原因,無法滿足需求加上疲倦而傷心落淚;
寶寶可能因為不被理解,需求無法被滿足而哇哇大哭。
小雨大約一歲左右的時候,我開始察覺到母女倆相處的生活輕鬆而愉快,
小雨很有安全感,作息穩定,很少情緒失控,
在小雨醒著的時候,小雨麻有愛笑的女兒相伴,
在小雨睡著的時候,小雨麻有時間下廚玩廚房,或者可以在網誌上寫寫文章。
因為學習自諸多前輩的經驗,所以小雨麻也慢慢找出適合自家的一套教養引導之道,
我發現教孩子,媽媽並不總是需要咆哮、怒吼、歇斯底里、無力、哭泣,甚至鞭打,
孩子也不總是故意唱反調,或者不打不成器。
之前因為格友點播,小雨麻分享過一些教養書籍與教養方法,
今天來與大家分享三月份出版的新書,
『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媽媽不抓狂,寶寶好聽話』。
作者針對0-3歲的孩子,提出一套過去很容易被忽略的對話方法。
傳統教育以高高在上的思維,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懂事、不會表達、不懂人話,
然而誠如小雨麻前面提到的,事實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孩子的感受很細膩,在寶寶表達能力不夠成熟之際,
面臨親子與生活的挫折,反而容易藏在潛意識裡。
如果父母願意採用引導式的溝通方式與0-3歲的孩子溝通,
事實上可以解決親子雙方的許多困擾。
而這些溝通方式也可以作為與人溝通的基礎,
不限於0-3歲,誠懇的溝通方法在面對小小孩、小孩、或者大人,其實四海皆通。
因為看到這一篇文章介紹,
《搭建美好的親子關係 「支持」遠比「幫助」更重要》
再看到博客來裡的《內頁預覽》以局部的漫畫呈現,
我想,這一本書應該是圖文並茂、很容易閱讀的教養書,
所以書一上市,小雨麻就買回來看。
作者以嬰兒手語講師的背景,加上學習過『引導式溝通對話技巧』,
當她把這些方法融會貫通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發現效果卓越,
於是出版了這麼一本育兒書:
『子育てがみるみる楽になる赤ちゃんとのおしゃべりBOOK 』
這本書輕輕薄薄的,搭配可愛的漫畫,讓讀者不感負擔。
書中對一個月大的孩子,就以自創的嬰兒手語教會孩子表達『喝奶』一例,
讓我大為驚奇。
作者自創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動作,發現孩子的確學會了,
孩子會表達之後,因為喝奶需求會被理解,讓親子生活更為愉快。
在小雨身上,我曾經藉由嬰兒手語經歷過一段母嬰愉快的時光,
我相信這方法的確不是天方夜譚。
書裡也提到對小小孩來說,身邊的大人便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當孩子的舉止不理想,事實上應該先從大人自身改善。
我非常認同父母應該藉由觀察孩子這面鏡子,來做自我檢討與修正。
有些父母只看得到孩子的缺點,
作者提出每個人的個性特質其實都是一體兩面。
愛說話的孩子,表示這孩子可能善於社交;
頑固的孩子,表示這孩子很有主見;
散漫的孩子,表示這孩子不拘小節;
容易擔心的孩子,表示這孩子個性謹慎……
如果父母願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自己的孩子,
就能發現,孩子缺點的另一面,就是沒有被父母察覺的優點。
父母挑剔自己孩子的缺點,會讓孩子更沒有自信,
父母如果願意欣賞孩子的優點,就可以增強孩子的優勢與潛能。
在最新一期的《親子天下》,李坤珊老師以一個案例,
與大家分享一位愛拿小被被的孩子,
每當他到學校,孩子總喜歡圍繞著他,這表示他很有領袖氣質,
捨不得離開相處已久的小被被,其實象徵他個性裡很深情的一面。
同樣的概念,孩子的個性與行為,的確是一體兩面。
其實大人何嘗不是呢?
如果您是新手媽媽,對小小孩的教養毫無頭緒,想找本書來看看的話,
我覺得這一本書彷彿綜合了『你的N歲孩子』、『小手會說話』、
也帶有一點李坤珊老師風格,
輕薄淺顯,很適合作為新手媽媽教養入門書。
【相關資訊】
★《搭建美好的親子關係 「支持」遠比「幫助」更重要》
★博客來介紹《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媽媽不抓狂,寶寶好聽話》
★天下網路介紹《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 - 媽媽不抓狂,寶寶好聽話》
★作者本田千織(ほんだちおり)部落格
《【本田千織】 現役ワーキングママのにこにこ子育て話》
【延伸閱讀】
★嬰兒手語~小手會說話
★為小小孩抓狂嗎?看本教養好書吧~『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更多小雨麻教養經:《漫談教養經》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