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雜感》教養是繽紛之作,不只黑白兩色。

分類:6.3教養之省思

前一陣子在FB上看到這一段話:
「鐵血一點、嚴格一點,我要教出一個很有規律的小孩!
還是有人性一點、彈性一點,讓孩子身心自由發展……
為什麼媽媽這麼難當? 」

(出處:親子生活《連結》)

「為什麼媽媽這麼難當?」

這句話縈繞在我心裡好幾天。

小雨轉眼間,就要邁向四歲了,
我不得不說,隨著小雨上學、年紀漸長,
這半年間我的心境轉變很大。

大約在小雨兩歲以前,
我很在意小雨的習慣養成、自理能力。
大約在小雨三歲以前,
我跟小雨說話總是提醒自己要用肯定句,避開否定句,
還提醒自己要有耐性,要講出小雨容易明白的溫婉句子,
也就是一句話出口,我得先在腦子裡轉上幾圈……

這句話不但要達到我的溝通目的,
而且必須是肯定句,
這句話的口氣是婉轉的,
說話時的情緒是平靜的,
而且這句話,必須讓小雨很容易明白。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
我得按耐住情緒,先做一下深呼吸,
然後照許多書上的建議,先說一句:

「妳現在很難過,
我知道……
但是我們應該……」

也就是實踐情緒引導三步驟:
協助孩子指認情緒、表達同理、提出建設性的做法。

很多書上都說,要讓孩子九點或十點之前入睡,大腦發育好、容易長高。
很多書上都說,要「訓練」孩子自己睡覺,父母輕鬆,孩子獨立。
有書說,媽媽是孩子的老師,
有書說,媽媽和老師是不同的。
有專家說,不要逼孩子打招呼,要尊重幼兒的先天防禦機制,
有專家說,要及早養成禮貌,有禮貌的孩子才得人疼。
有醫師說,副食品要六個月以後再吃,可以避免過敏,
有醫師說,副食品四個月就要吃,也是可以避免過敏。
有讀者寫信給我疑惑著,
應該教孩子不分對象笑臉迎人?還是對陌生人保持距離?

這些聲音就像上圖裡兩位媽媽的拔河,
「我要嚴格!不能讓孩子任性!」
「我給他空間!讓孩子身心自由發展!」

人生之所以有趣,在於選了一條路,就不知道另一條路是什麼。
遇到人生交叉點的霎那十分短暫,那一瞬間或許會閃出許多念頭……
我應該往右走還是往左走?
我應該遵循自己成長經驗的這條路還是避開這條路?
往前走之後,真的不能回頭了嗎?
這兩條路,真的是不同的方向嗎?
還是一個近路一個遠路?風景類似還是截然不同?
有沒有第三條路?或更多條路?

這半年來,
我心裡不斷有各種聲音討論著,
有一天,
那些聲音突然和解了。

「教養,有標準答案嗎?」

沒有。

當然沒有。

很多書或專家會用二元論來討論育兒教養等等,
但是真實的世界並非僅只黑白兩色。
教養應是一幅色彩繽紛之作,
不只黑白兩色。

親密派的另一端一定是百歲派嗎?
討論作息的育兒派別難道只有這兩種嗎?
很多書教我們教養一致,事倍功半,
但是孩子上學之後,老師的教法一定會和家長完全一致嗎?
求學的過程難道都不會換老師嗎?
書上教我們正確的情緒引導方式只有一種,
就是指認情緒、表達同理、進一步解決,
好像父母如果出現其他的處理方式或情緒就都是錯的,
但是孩子生在這個世界,會遇到的人類不是只有父母,
如果孩子對其他人的其他反應模式適應不良,
那麼這種一元論的標準答案難道就是絕對正確嗎?

孔夫子說要因材施教,
平心而論,這樣的理念很適合放諸四海乃至古今中外。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個性,
一套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所有孩子。

金庸小說裡的張無忌學了各家武功,
最後尋出自己的一套無敵招式。

近來對於主觀性強,很愛爭辯對錯二元的作者專家,
我都帶著觀察的眼光冷看其書寫。

話雖如此,
我還是會多方取經,綜學各派武功,
卻不輕易將哪一門派奉為圭臬,
自我期許走出自家的一條康莊大道。

其實學習武功無非為了強健體魄,
討論教養方法無非為了教好孩子,
倘若沒有爭霸一方的心思,
又何需爭出派別的高下對錯?

上/下一篇文章:

小雨麻 小雨麻

小雨麻(筆名)
著有《小雨麻的副食品全紀錄》、《小雨麻的100道馬克杯料理,上桌!》、《小雨麻極簡育兒提案》等暢銷書。目前一家旅居加拿大。最新著作《開始動就對了!跟著小雨麻健身也健心》新上市!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