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藉由「孩子發出的訊息」來調整副食品進度?
Q:請問依照書的內容副食品有分階段(如:10倍粥 5倍粥 泥狀 半顆粒狀等)
要如何判斷寶寶該進階到第幾階段的副食品呢?
A:寶寶由副食品到能跟著大人吃東西的過程需要漸進式的練習,
為了操作方便,在書裡是依月齡建議,比如說:
第一階段4-6m採用1:10液狀食物,
第二階段7-8m採用1:7泥狀到泥狀帶點顆粒感,
第三階段9-11m採用1:5軟飯,
第四階段12m過後採用1:2軟飯漸進到大人的1:1.1-1.2的白飯。
這樣的建議孩子很容易跟上,對照顧者也不會造成太大壓力。
但因每個孩子的進度不同,
如果媽媽想藉由「孩子發出的訊息」來調整進度,可以怎麼做呢?
我的做法是,每餐在原有副食品之外,
另多準備20-40ml的下一階段的米糊或粥,測試寶寶的接受度,
倘若寶寶連續幾天都吃得很好,就可以將原有副食品的狀態改變。
比如說,剛開始吃的是1:10米糊(如果用白飯攪打就是1:9飯糊),
接下來我以同樣稀的液體食物先增加其他的菜色,
大約吃了一個月副食品之後,開始每餐加入20ml左右的1:9米糊或1:8的飯糊,
觀察小風妹妹大約連續一週都吃得很好,這時可以將五成副食品稠度調到如1:9米糊的稠度。
以此類推,再進階到1:8米糊→1:7→1:6→1:5→1:4。
到了1:4米糊的濃度,小風妹妹也進入第七個月,
我開始在那原有副食品之外,多準備1:4攪打半碎的米糊,
因為有顆粒,粥必須讓孩子很容易咬碎,
我的做法是用壓力鍋煮米水比例1:4的粥,再用攪拌棒攪打,不打太碎,留下一些顆粒讓寶寶練習。
建議避免一次性的全部調高稠度,
不僅寶寶的副食品練習會感到受挫,食量也會驟減。
採用「在原有副食品之外」另外增加一點點的「咀嚼起來難一點點的食物」,
另外增加的食物,有吃完沒吃完都沒關係。
這樣可以兼顧寶寶維持食量,並且又能在每餐獲得進階咬嚼的練習。
因為粥熬煮久了之後會很軟爛,
做成冰磚,安全無毒,又保存容易,
每餐取出一兩塊冰磚加熱,對照顧者來說很輕鬆,
因此米粥非常適合作為帶領副食品咬嚼練習的食材。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